最新信息
热门信息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彭水概况 > 列表

2011年,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6.5亿元,同比增长15.4%,较2006年翻了一番多,年均增长17.2%;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.1亿元,同比增长40.5%,是2006的8.8倍,年均增长54.6%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.1亿元,同比增长35.9%;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.9亿元,较2006年翻了一番;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15元、同比增长24.7%,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670元、同比增长15.0%,分别较2006年翻一番多。综合环境不断优化,推进新城建设,提速旧城改造,开展“四城”同创,城镇环境明显改观;铁路高速公路全面贯通,实现所有乡村通畅通达和“两小时彭水”;新增蓄水量2700万立方米,解决3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;农网改造面达100%,供电可靠率提高到96%以上;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%,乌江、郁江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,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8%以上。通过近几年的发展,彭水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。今后一段时期,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,提速落实“314”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精神,以实施城镇再造、建设全面小康为主题,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,以统筹城乡改革为动力,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,深入推进“环境立县、产业富县、开放活县、文化兴县”四大战略,提速建设“绿色、畅通、宜居、平安、健康”五个彭水,致力缩小“区域、城乡、贫富”三个差距,努力实现“建成特色农业示范区、能矿产业增长极、生态旅游集散地、水陆联运支撑点、低碳经济先行县”五大愿景,加快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中等城市,坚定不移地向全面小康彭水迈进。

综合

重庆直辖以来,在市委、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 “十五”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战略目标,实现了“十一五”良好开局。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9.9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0.5亿元,年均增长9.5%;固定资产投资由1.76亿元增加到50.8亿元,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,年均增长40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.7亿元增加到13.9亿元,年均增长14.2%;辖区内财政收入由1.02亿元增加到2.56亿元,年均增长9.6%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0.66亿元增加到1.76亿元,年均增长10.3%;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092元增加到2232元;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57元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,三次产业比重由38:30:32调整为27:33:40;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由20%提高到48.8%;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。通过直辖十年的发展,彭水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,初步具备了“寻突破、求发展、上台阶”的基础条件。

交通

毗邻两省九县(区、市),是东部经济西进和西部经济东出的重要通道,渝怀铁路、渝湘高速公路以及乌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,彭水至黔江、酉阳、务川、利川、石柱、武隆等区域干线公路辐射周边,是渝、鄂、湘、黔边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,水陆交通便捷。政策优势。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西部大开发地区,同时享有民族政策、扶贫政策、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扶持。

人民生活

彭水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,是“八七”扶贫攻坚时期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,又是新一轮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。一是生产环境较为恶劣。地处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,境内山高坡陡,沟壑纵横,土质贫瘠,地面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土占33%,土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下的占30%;立体气候十分明显,洪涝、伏旱灾害频繁,素有“十年九灾,三年一大灾”之称。二是经济总量偏小,在全市处于滞后的地位,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拉大;“一产业弱、二产业缺、三产业虚”,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,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。三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,农民多、农村穷、农业弱仍是彭水的基本县情,农民群众增收难、行路难等形势依然没有根本缓解,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恶劣,解决“三农”问题任务艰巨。四是社会发展问题突出,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,就医贵、上学难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,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,影响稳定、影响和谐的一些重要因素还没有消除,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任务繁重。